解讀:特醫食品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指經特殊加工配制而成且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膳食食品。它絕非一種奢侈品,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它扮演的是雪中送炭的角色,比如糾正代謝失衡、減少感染等并發癥、促進康復、增強治療效果、降低整體醫療費用、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如果說中國的營養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那么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可能就是一個“黎明產業”。這句話有幾層含意:一是特醫食品產業規模尚小,市場處于早期發展階段;二是產業發展迅速,蘊藏巨大的發展潛力;三是我國正在實施醫療制度改革,這對于特醫食品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利好因素,但眼下相關法規滯后,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套用一句話: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產業,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疾病和老齡化所導致的營養問題凸顯
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與疾病的狀態有關,常見于消化道疾病、肝膽胰腺疾病、癌癥、創傷、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比如,胃癌病人營養不良的風險大概有65%~68%。數據顯示,歐洲30%~40%的住院病人營養不良或存在營養不良的風險;亞洲是40%左右。至于我國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尚無系統的研究,僅有小規模的調查數據。比如2000年左右,北京協和醫院的一位教授在全國10個城市進行普查,發現住院病人的營養不良發生率在30%左右。住院患者中營養不良對疾病預后有著深遠影響。營養不良使機體抵抗力降低,增加感染危險性,并發癥增多,死亡率增加,住院費用明顯增高,住院時間延長。
老年人,特別是獨立生活的老年人,是營養不良的另一個高危人群。身體的新陳代謝(包括機能狀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慢慢衰退是不爭的事實。進入60歲后,人體各系統器官功能會逐漸減退,對膳食營養的攝入量和吸收都會降低,營養不良的風險便隨之增高。美國的一個統計報告顯示,有50%的老年人每天維生素攝入量低于推薦攝入量;20%的老年人每天攝入熱量少于1000千卡。據悉,大約三分之一獨立生活的老年人有營養不良的風險。我國第四次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營養缺乏率平均為12.4%,農村明顯高于城市。營養不良的后果是導致老年人病情惡化,壽命縮短。
老年加上病患,則更是雪上加霜。美國腸外腸內營養學會第35屆臨床營養周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稱,將老年(≥65歲)癌癥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與同環境中相對年輕個體(<65歲)進行比較,結果發現,老年(≥65歲)癌癥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大于60%,明顯高于年輕個體(<65歲組)。
對患者來說,特醫食品“物超所值”
存在營養不良,越早進行營養干預越好。但是現狀卻令人遺憾。國際生命科學學會中國辦事處組織了一項回顧性調查,就住院病人營養不良發生率、營養治療方式對營養不良發生率的影響以及腸內營養的成本效益進行研究。對體質指數(BMI)、血清白蛋白和血紅蛋白等指標分析的結果表明,病人入院時的營養不良發生率較以往為低,但出院時營養不良發生率增高。調查結果提示,這種變化是由于未采取營養治療或營養治療不能滿足代謝需要,而導致營養不良發生率增加。
在國內醫院里,可能沒有一個醫生會說自己所診治的病人中有人是死于營養不良的。但是,如果你問醫生,“病人中有沒有因為嚴重的感染或者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的?”則答案通常為“是,而且比例比較高”。事實上,在嚴重的感染和多器官衰竭這兩個死因背后,正是病人存在營養不良。一位臨床營養工作者曾痛心地說,“我們親眼看到許多病人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典型的營養不良問題?!?
那么,住院病人和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營養不良為什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呢?有幾個主要原因,其一是缺乏特定的指標,無法對營養不良和風險因素進行準確而快速的篩查,導致錯失了早期干預與預防的機會;其二是對臨床營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即使被診斷出營養不良,也缺乏治療,通常只有不足50%的營養不良患者接受營養干預。
很多住院動手術的病人,都會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主刀醫生和手術過程上,往往忽視了術前準備及術后護理,尤其是臨床營養。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營養支持是雪中送炭,能帶來一連串的好處——糾正代謝失衡、減少感染等并發癥、增強各種治療手段的效果、促進康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以腫瘤病人為例,營養不良引起的惡病質是腫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即使沒有危及生命,營養不良亦會降低放化療及手術對腫瘤病人的療效;給予腫瘤病人正確的營養支持,雖不足以使腫瘤的發展逆轉,但卻能使病人增強體質,耐受強大的化療或放療,能夠完成治療,從而使生命得以延續。
甚至連一些醫護人員對臨床營養也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只是意味著“補充養分”或“營養支持”。事實上,現代“臨床營養”概念早已不再局限于“營養支持”,而是已經進展至“營養治療”層面。
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在醫學中的作用,并不只是簡單地提供營養底物,維持生命,它往往具有治療作用。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絕不是奢侈品,恰恰相反,它是降低醫療費用的手段。
QALY是一項反映病人生活質量的生存指標,涵蓋了病人生活的數量(壽命/死亡率)和質量(疾病、心理、功能、社會及其他因素)因素。英國國家衛生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2006年使用QALY的費用經濟模型評估了口服營養補充劑(增加能量/蛋白質攝入的膳食補充品,是歐盟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中的一類產品)的成本效益,結果顯示,口服營養補充劑具有高成本-效益,“物超所值”。而國外多家公司共同開展的一項全球性臨床實驗也證實,營養支持使得住院病人的費用大大降低。巴西衛生部也做過一個衛生經濟學評估,結論是病人每花1塊錢在營養支持上,整體治療費用就能降8塊錢。
我國特醫食品產業是一個黎明產業
20世紀80年代以后,既不同于藥品,也不同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以及膳食補充劑的醫用食品(Medical Foods)發展起來。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在codex stan 180-1991標準中對“醫用食品”進行了定義:需要特殊膳食管理的病人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服用的一類具有特殊膳食用途的食品,屬于特殊膳食的一類。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將所有腸內營養制劑列為藥品和食品之外單獨設立的“醫用食品”管理,醫用食品的法規定義是:指為有特殊營養需求(根據公認的科學原則,通過醫學評價確定)的病人進行特定膳食管理并在醫生監督下食用的一類食品??傮w分為以下類別:完全營養配方食品;不完全營養配方食品,包括單獨“模塊化”類型產品,使用前可以與其他產品混合(如蛋白質、糖類、脂肪模塊);針對12個月以上、有代謝(遺傳)障礙患者的配方食品;口服補液產品。
歐洲有關臨床營養產品的定義比美國FDA的定義更為明確,歐盟定義這類產品為“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http://www.sanya1358.com指經特殊加工配制而成且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的指導下使用的一類特殊膳食食品。名字雖然不同,但內涵與美國大體上一致。這類食品主要是為了滿足由于完全或部分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或代謝紊亂人群的每日營養需要,或滿足由于某種醫學狀況或疾病而產生的對某些營養素或日常膳食的特殊需求。
不同于廣義范疇的特殊膳食和傳統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具有以下使用特點:有相對特定的適應證,某些產品的特定性與藥品相同;產品的構成屬食品類別,但銷售渠道和購買方式與藥品近似;產品的使用決定權往往不是使用者(消費者)本身,而是醫務人員;很多情況下,需要與插管、造瘺等醫療手段相結合。有些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并未改變營養成分,只是改變了食物的性狀或形態。比如,正常人吞咽時,喉口關閉,食物由咽部吞入食道。而中風患者卻常常發生食物誤進氣管而導致窒息的嗆食,針對這個問題,有些產品把食物變成糊狀,從而避免食物刺激喉口引發嗆食。
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市場在過去幾年里發展迅速,平均增長率是37%,但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其規模僅6億人民幣左右,相當于全球的1%。不過,與其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誘人之處在于其所蘊藏的巨大的發展潛力,所以,這是一個黎明產業,最近我國正在實施的醫療制度改革,對中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利好因素。
本文轉自“特醫導航”
- 總局組織召開《網絡銷售特殊... 2024-02-02
- 1月30日,市場監管總局特殊食品司、網絡監管司聯合組織召開《網絡銷售特殊食品安全合規指南》(以下簡稱《合規指南》)企業宣貫會,向網絡...【詳細】